中国与印度文明交流互鉴人物小传
唐代高僧玄奘
玄奘(600-664年),俗姓陈,名祎,洛阳缑氏人,唐代僧人。中国佛教史上划时代的高僧、举世闻名的佛学家、卓越的翻译家、杰出的旅行家、中国与印度文明交流互鉴的伟大使者。
玄奘自幼聪颖过人,据载年仅8岁便能诵读《孝经》,11岁时赴东都洛阳净土寺学习大乘经典,13岁时正式出家为僧。此后,他遍访天下名刹,求学于南北各地高僧门下,精研佛教经典。
贞观三年(629年),玄奘毅然冒着触犯律法的风险,孤身一人从长安出发,开始了其“乘危远迈,策杖孤征”的西天取经万里征程。他西出玉门关,独自穿越了上无飞鸟、下无走兽的莫贺延碛大沙漠,经历了失手倾覆水囊、五日四夜滴水未进的濒死体验,凭借坚定信念方才走出绝境。此后,他途经伊吾、高昌,得到高昌王麹文泰的盛大礼遇和强力资助,得以继续西行。他翻越终年积雪的凌山,沿丝绸之路中道和南道,经过粟特、吐火罗,进入今阿富汗地区,再折向南,最终抵达他梦寐以求的佛教圣地印度。
在印度,玄奘首先巡礼佛陀四大圣迹,随后入当时世界佛教学术中心那烂陀寺求学。在那烂陀寺,他师从戒贤论师,潜心研修《瑜伽师地论》等唯识学根本经典,历时五年,尽得真传。因其智慧超群、学识渊博,被推为精通三藏的“十德”之一,待遇尊隆。此后,他并未满足于一寺之学,而是开始了历时数年的“遍谒遗踪”之旅,几乎走遍了整个印度次大陆,东至阿萨姆,西至旁遮普,南至建志补罗,访师问道,博采众长,其学问日益精深渊博。
戒日王为玄奘的学识所折服,特为其在曲女城举办无遮大会。在这场规模空前的佛教辩论大会上,玄奘拿出其撰写的《会宗论》和《制恶见论》,并立下“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难破者,请斩首相谢”的誓言。大会持续十八日,竟无一人能挑战其论点,玄奘由此声震五印,被大乘尊为“大乘天”,被小乘尊为“解脱天”。
贞观十七年(645年),功成名就的玄奘谢绝挽留,携历经艰辛求得的大量佛经梵本启程东归。他由南路,经于阗等地,于贞观十九年正月顺利返回长安,受到唐太宗李世民在洛阳行宫的召见。唐太宗对其壮举极为赞赏,对其当年违禁出关未予追究,并劝其还俗辅政,被玄奘婉拒。此后,玄奘将其全部生命投入到宏大的译经事业中。
玄奘毕生共译出佛教经论75部,总计1335卷。他所翻译的经典,如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、《心经》、《解深密经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、《成唯识论》、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》、《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》等,为佛教各宗派(尤其是唯识宗)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经典依据。他的翻译原则“既须求真,又须喻俗”,力求准确通达,一改旧译的晦涩古拙,被称为“新译”,开创了中国佛教翻译史的新纪元。在翻译之余,他还应唐太宗的要求,由弟子辩机笔录,完成了不朽的地理历史名著《大唐西域记》。这部12的巨著,详尽记录了他所亲历的110个及传闻所得的28个城邦和地区的山川地理、风土人情、语言宗教、政治经济,成为研究中亚、南亚历史不可或缺的宝贵文献。
(撰稿人:TapTap文明交流互鉴考古研究中心主任 戴玥)